其实就技术而言,中采用的安全技术与其他计算领域中的并没有什么太多完全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是在应对这个环境时采用的具体技术和策略不同而已。本文通过对比同为互联网应用的应用和更广泛的云计算应用,探讨为何现在用户对采用云计算服务持谨慎态度。之后,通过实际,给出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帮助消除人们对云计算服务安全方面的担心。
任何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都存在安全问题,比如说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要使用到的网银,同样也是云计算的一种应用形式,只是在网银出现并被广泛使用的时候,“云计算”这个概念还没有被炒热到如今这种程度。尽管个人用户和用户都对网银的安全性存在某种程度的担心,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离不开这类应用,还是在积极使用。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放心地把钱作为一种虚拟的数据在互联网上传来传去。但是当人们谈论“云计算”的时候,就会极度地关心起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对银行提供的网银服务就可以认为其安全性还算可以,而采用同样的互联网安全技术的“云计算”却安抚不了人们对安全的担心呢?
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银应用和其他云计算应用做一个比较,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安全技术:目前计算机领域内的安全技术发展很迅猛,不管是基于硬件的还是基于软件的,都已经相当成熟。我们熟悉的与互联网有关的安全技术包括很多,例如,对消息传输时进行加密以及用户认证所用的技术,如使用基于X.509标准的PKI与PMI体系进行数字加密的技术、动态密码技术等;对传输层进行加密的TLS/技术;以及各种防、防钓鱼、防DoS、访问列表控制、等等防止非法和攻击的安全技术。这些技术不但在网银应用中广泛使用,在企业内部IT架构中的应用也早已相当成熟,当然,在云计算中也会广泛使用到。网银应用的提供商,即银行,可以使用上述成熟的安全技术通过互联网为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交易服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使用者放心。同样,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也可以这样做。
因此,就安全技术的成熟程度而言,我们无需太过担心。只不过在一些极端的云计算环境中会面临新的安全技术的挑战和随之带来的技术进步,如基于虚拟技术的超大规模计算时,由于计算节点是动态的(这与目前大多数网银应用中所使用的固定模式会有区别),这样在节点切换时可能会面临很多的安全挑战。但这并不应成为阻挡有实力的厂商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借口,也不应成为阻挡人们使用云计算服务的借口。因为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而言,不一定非要采用基于虚拟技术的动态计算节点来满足大规模计算的要求,尽管它是比较理想和经济的方式。传统的固定服务器模式既可以满足大规模计算的要求,也能应用现有成熟的安全技术,所以说,如果有很好的应用,又能满足大规模计算和安全的要求,为什么不采用传统的服务器部署方式尽快推向云端,方便更多的用户群购买和使用,并为自己带来更快和更多的收益呢?就云计算服务的用户而言,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性能和安全需求,根本就不用操心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采用的是何种部署方式。试问一下,有谁在决定采用网银应用之前还要去银行询问其采用的服务器部署方式和安全技术细节的?
安全监管制度:人们在使用网银应用的时候,鲜有询问或因为质疑某一方面的安全细节而放弃使用的,因为人们从内心里相信银行会提供足够强健的安全措施,包括技术上以及监管制度上。人们相信在银行内部,不同授权的人可以访问到的信息是严格限制的,而且有相对完善的管理、留痕和审计制度,以及法律法规来保障这一点,越雷池一步就要付出很高昂的经济和法律代价。但是,当人们面对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云计算服务时,就会很在意安全问题,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监管单位对云计算提供商进行安全方面的监管,也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要求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要采用何种程度的人员操作管理、留痕和审计制度。所以当人们在考虑是否采用云计算服务时会格外关注数据安全问题,尤其对于企业用户而言就会更加谨慎了。
数据存放地:人们在使用网银应用的时候,最关键的数据就是自己账户上的资金,用户很清楚自己的数据是存放在银行控制的里,符合本地法律对隐私和安全的要求和监管,不会无缘无故被取消、丢失、或挪作他用。而云端的环境就完全不一样了,由于互联网上没有国界的限制,所以数据有可能存放在世界各地任何角落的数据中心里(即使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是本国企业,其使用的数据中心也有可能在国外),不受本国法律法规的管辖,存放在他国的数据很有可能随时被他国机构占有。或者在发生事故之后,遭受损失的用户无法通过本国的法律手段获得相应的赔偿或追讨。对于企业用户的生产数据来说,在战略上这是无法接受的。
服务提供商的存续问题:网银应用的提供商基本都是银行,而在国内,银行的存续期是不会被大家所担心的,因此也不太会担心自己通过网银存放在银行中的钱。而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则是千差万别,什么性质、什么规模的都有,如果遇到服务商倒闭,那么用户存放在服务商那里的数据如何处理将会成为很棘手的问题。如2009年发生的账客网倒闭造成20万注册用户的账务数据无法访问的严重问题。因此,能否找到一家如国内银行般具有长久存续能力的云计算服务商也成为云计算用户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为了避免由于服务供应商存续能力不足带给数据的威胁,数据迁移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避险措施。
数据迁移:网银应用中的最关键数据就是用户账户中的资金。尽管其他信息,如用户的姓名、联系方式等无法在不同银行的网银应用中传递,但是资金数据是可以互相传递的。这是因为,各个银行间进行网络资金划转的时候,都会遵循一定的标准。其实只要是计算机应用,就会存在数据迁移的问题。数据标准化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没有标准化数据的应用至少要提供数据转换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数据在同类应用之间进行迁移。目前的云计算应用种类很多,如、财务管理等,同一类的应用也有许多种,但是很少有像网银应用中资金数据那样的标准化。这就造成数据从一个云计算应用转移到另一个同类云计算应用时的困难。加之云计算应用与传统应用不同,传统应用的厂商倒闭后,应用依然可以运行,数据仍然保留在用户侧;而云计算应用的厂商要是倒闭了,应用肯定是无法继续运行的,这就要将数据导出给用户或导出到另一个同类应用中,让用户的业务可以继续运营。
那么,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让用户放心使用云计算服务呢?
首先,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最好是本国注册且数据中心、总部或资产在本国的大规模企业,具有长久的存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尊重驻在国法律并受驻在国法律的监管,长久提供稳定、安全、可靠的服务。在发生事故后,由于其总部或资产在驻在国境内,因此赔偿或追讨可以顺利进行。在中国,这样的企业或组织包括大型IT服务商和开发商、电信运营商、银行、保险公司、各个高新技术园区、政府机构等。
其次,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应该遵循相应应用的开放标准,尽量不采用私有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可以遵循,至少要提供数据导入导出框架以及数据转换机制,为数据迁移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方便。
但是,目前的云计算领域存在这样一种尴尬局面,即能够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厂商很多都是境外企业,而国内的大型企业或组织能够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很少,要么提供的应用有限,无法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国内很多了解用户需求而且想涉足云计算领域的企业没有相应的运营和管理云计算服务的软件平台,而研发这类平台的投入与风险是巨大的。拥有这样平台技术的企业都是自己运营,不对其他有意运营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转让或售卖运营和管理云计算服务的软件平台,但他们提供的应用又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计算的推广速度。
有没有云计算服务运营商与云计算软件平台完全分离的案例(即云计算服务运营商不必自己研发云计算运营和管理平台,从专门提供云计算软件平台的厂商处购买平台软件,直接将自身拥有的应用推向云端,租给个人或企业用户使用)呢?有!CORDYS提供的ECOSystem(EnterpriseCloudOrchestrationSystem,即企业云编排系统)平台以及CPF(CORDYSProcessFactory,即CORDYS流程工厂)平台就都是独立的专业云运营和管理平台,提供给任何有意涉足云计算运营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涉足云计算领域的门槛,使更多具有一定规模和存续能力的企业能够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丰富的云计算应用,促进了云计算的推广速度。ECOSystem和CPF本身都提供可靠的安全技术,如基于X.509标准的PKI框架和认证加密、数字证书、SSL/TLS、访问控制列表等,因此,在安全技术上,可以给云计算运营商充分的发挥空间。以下就是应用ECOSystem和CPF的真实案例。
比利时电信(Belgacom)的用户有着强烈的CRM应用需求,恰巧比利时电信拥有MicrosoftCRM,所以就利用CORDYS的ECOSystem将其推向云端,租给感兴趣的中小企业用户使用。中东的电信运营商Du和Etisalat购买CORDYS的CPF平台后,为中东地区的中小企业用户打造各种具有业务流程管理和集成能力的企业应用商城,在短时间内就拥有了运营云计算服务的能力,并为中小企业打造各种企业应用,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服务水平。
比利时电信、Du、以及Etisalat都是当地很有规模的企业,有非常好的存续能力,在本地拥有数据中心,有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受当地法律的监管,因此深受用户信赖。而且,他们对自己区域内中小企业用户的需求颇为了解,能够提供他们急需的服务。但是,他们缺少云计算运营和管理平台。在采用CORDYS云计算平台之后,他们迅速完成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过渡,完全省去了研发云计算平台的高昂时间和资金代价。
从以上实际案例可以看出,通过为本地有实力、被用户信赖的企业提供独立的云计算运营和管理平台,可以尽快帮助人们消除对云计算安全方面的担心,促进当地的云计算发展和推广速度,帮助更多需要信息化应用的企业快速、安全、放心地享受云计算为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